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:::

臺灣高等法院

:::

23_被數投資人分別提起數宗訴訟,遭合併裁判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被告,提起第三審上訴之上訴利益是否應合併計算?

字型大小:

一、提案機關: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


二、法律問題:

甲經營違法多層次傳銷事業之行為,業經第二審法院刑事判決認定其違反修正前公平交易法第23條規定,而被判處罪刑確定。投資受害之丁、戊、己於刑事案件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,分別向第二審法院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,請求甲損害賠償。經第二審法院刑事庭裁定移送至第二審法院民事庭,第二審法院民事庭依民事訴訟法第205條第2項規定,將丁、戊、己分別提起之數宗訴訟合併裁判,判命甲應給付丁、戊、己各新臺幣(下同)60萬元本息。嗣甲對敗訴部分不服,對丁、戊、己合併提起第三審上訴,其上訴利益是否應合併計算?


三、討論意見:

甲說:肯定說(合併計算說)。

(一)按共同訴訟,由共同訴訟人之一方提起上訴者,其上訴利益之計算,依司法院院字第1147號解釋意旨,應依民事訴訟法第466條第4項準用第77條之2第1項本文規定,就提起上訴之各共同訴訟人所得受之上訴利益,合併計算之(最高法院28年滬抗字第1號判例、70年台抗字第479號判例、93年度台抗字第549號裁定意旨參照)。準此,原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數宗訴訟,因第二審法院依同法第205條第2項合併裁判,屬共同訴訟類型,依同法第466條第4項準用第77條之2第1項規定,即應合併計算各共同訴訟人所得受之上訴利益,而變更其得否上訴第三審之程序。

(二)甲對第二審敗訴判決全部不服,其就丁、戊、己分別提起之數宗訴訟所得受之上訴利益各為60萬元,分別固均未逾150萬元,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466條第4項準用第77條之2第1項規定合併計算上訴利益,合併計算後已逾150萬元,得提起第三審上訴。

乙說:否定說(分別計算說)。

(一)丁、戊、己係分別獨立起訴,均以甲為被告提起訴訟,係各自基於各自之訴訟標的,並無不可分性,而為三個獨立之訴,嗣經第二審法院合併判決,僅係基於防免裁判矛盾、訴訟經濟及證據共通原則,而將數宗訴訟合併裁判而已,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仍為可分,且不符合同法第466條第4項準用第77條之2第1項以「一訴」主張數項標的之要件,況於依同法第205條第2項合併裁判之情形,必係數宗訴訟而非一訴,從而,並無法準用同法第77條之2第1項規定合併計算,而仍應分別計算各訴之上訴利益,即仍以被告甲應給付丁、戊、己之金額各60萬元,分別計算各訴之上訴利益,殊無合併計算之法律依據。

(二)司法院院字第1147號解釋及最高法院28年滬抗字第1號判例,係有關數人共同以一訴請求,或一人以一訴向數人為請求,與本件情形有別,應無可適用。

(三)丁、戊、己分別提起之訴訟,原本均為不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,嗣經法院依職權合併裁判,並非自願共同為訴訟行為,如合併計算上訴利益而使得本不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,變更為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,殊與民事訴訟法處分權主義之本質有違。

(四)又丁、戊、己分別提起之訴訟,原本均為不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,得否合併上訴利益,事涉該事件敗訴之一造得否上訴第三審法院。而數宗訴訟,是否依同法第205條第1項、第2項合併辯論及合併裁判,係由法院依職權決定。如採肯定說,則該事件得否上訴第三審,完全繫於第二審法院之決定,當事人難以預測,對當事人之程序保障,難謂公平。

初步研討結果:多數採甲說。


四、審查意見:

採甲說。


五、研討結果:

照審查意見通過。


六、相關法條:

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、第205條、第466條。


七、參考資料:

資料1(甲說)

司法院院字第1147號解釋要旨:

乙、丙以一訴對甲主張其訴訟標的價額合併計算。既為320元。其共同提起上訴所得受之利益。自係已逾300元。至甲對全部上訴。其在300元以上更不待言。

資料2(甲說)

最高法院28年滬抗字第1號判例要旨:

甲以抗告人乙、丙、丁三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,請求支付租金,計乙應支付國幣462圓,丙應支付國幣693圓,丁應支付國幣528圓,抗告人乙、丙、丁3人對於命其如數支付租金之第二審判決共同提起上訴,依民事訴訟法第463條第3項,準用同法第405條第1項之規定,自應將其金額合併計算,以定其上訴利益之額數。原裁定不予合併計算,以第二審判決命各該抗告人支付之金額均不逾千圓,遂認為不得上訴予以駁回,於法殊有未合。

資料3(甲說)

最高法院77年度第17次民事庭會議決議:

原告起訴請求甲賠償2萬元、乙賠償1萬元,經二審判決,甲、乙各賠償原告2,500元,嗣甲、乙分別具狀各對其敗訴部分不服,提起第三審上訴(並各在上訴狀載明上訴利益2,500元),似此情形,其上訴利益計算,依司法院院字第1147號解釋辦理亦應合併計算。

資料4(甲說)

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818號判決,應係採肯定說。(蓋該事件即為本件法律問題之背景案件。而該事件,原為6名原告分別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〔下稱臺中高分院〕刑事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,各訴請6名被告應連帶賠償其等所受損害。經臺中高分院刑事庭分別裁定移送臺中高分院民事庭後,臺中高分院民事庭分為6件民事事件〔案號分別為臺中高分院107年度訴易字第26、28、32、47、50、51號〕審理,並合併辯論及合併判決,判命該6名被告各應連帶給付該6名原告之金額均未超過150萬元〔合併計算則逾150萬元〕,且於判決正本教示欄載明「不得上訴」,應係分別計算上訴利益,而採否定說。嗣被告等人於上訴期間內分別提起再審之訴,受理該等再審之訴之合議庭則認該6件民事事件既經合併辯論及裁判,關於訴訟標的金額之計算,應比照訴之客觀合併方式,故本件訴訟標的金額經合併計算後為222萬9,629元,依規定得上訴第三審。而被告等人分別係於上訴期間內提起再審之訴,參照最高法院19年聲字第111號判例意旨,應作為上訴處理。乃報准將該等再審之訴行政簽結,並以第三審上訴處理,將該事件送由最高法院審理。最高法院以109年度台上字第2818號事件受理,嗣判決廢棄第二審判決關於命被告等人連帶給付及該訴訟費用部分,發回臺中高分院。觀諸該發回判決要旨僅關涉實體事由,並未涉及上訴第三審之訴訟標的金額限制,然最高法院就該事件既為實體裁判,應係採認得合併計算上訴利益,而採肯定說。)

資料5(甲說)

吳明軒,民事訴訟法(下冊),2013年7月,第1435頁:

第二審法院依本法第205條第2項合併判決者,當事人對之提起第三審上訴,應合併計算其上訴利益。

資料6(乙說)

姚瑞光,民事訴訟法論,2004年,第662-663頁:

(民事訴訟法)第77條之2第1項「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,其價額合併計算之」,指原告以一訴(狀)主張數項標的者,合併計算數項標的之價額而言。本法第466條第4項「計算上訴利益,準用關於計算訴訟標的價額之規定」,依此規定準用上述條項之結果為:上訴人「以一上訴(狀)主張數項標的者,其上訴利益合併計算之」。從而,在可分之共同訴訟,第二審法院合併判決,受該裁判之數人,雖共同提起第三審上訴,但依法各人應有各人之上訴聲明(481、441I3),不可能合為一個不可分之上訴聲明。一上訴人是否主張數項標的,應依該上訴人之聲明定之,不得以他人亦有上訴,即謂該上訴人係以一上訴(狀)主張數項標的,而將各人之上訴,互相合併計算上訴利益之數額,使原應受不得上訴第三審限制之當事人竟得上訴。例如甲以乙、丙、丁為共同被告,分別訴請乙給付貨款150萬元,丙給付貨款140萬元,丁給付貨款130萬元,就甲言,固係以一訴(狀)主張數項標的,就乙、丙、丁於敗訴後共同提起上訴言,即顯非以一上訴(狀)主張數項訴訟標的,乙、丙、丁各對於命其如數給付之第二審判決,共同提起第三審上訴,其上訴聲明為「原判決命上訴人乙、丙、丁分別給付被上訴人150萬元、140萬元、130萬元及負擔訴訟費用之裁判廢棄……」,因命乙、丙、丁給付各不逾150萬元,均在不得上訴之列,如合併計算,則均得上訴是。最高法院判例(28滬抗1)認為上列乙、丙、丁之金額應合併計算「以定其上訴利益之數額」,即乙、丙、丁均得上訴於第三審,本書認為係違背法律規定(466IV、77-2I)之誤判,不足為訓。

資料7(乙說)

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訴易字第26、28、32、47、50、51號判決(合併裁判),應係採否定說,說明詳資料4(甲說)之說明。

資料8(甲說)

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440號裁定要旨:

按共同訴訟,由共同訴訟人之一方提起上訴者,其上訴利益之計算,依司法院院字第1147號解釋意旨,應就提起上訴之各共同訴訟人所得受之上訴利益,合併計算之(本院70年台抗字第479號判例參照),是共同訴訟之一方當事人共同提起上訴者,其訴訟標的價額自應合併計算;至於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,係有關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或就其一人所生之事項,與其他共有人關係如何之規定,尚與訴訟標的價額之計算無涉。

資料9(甲說)

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393號裁定要旨:

共同訴訟之一方當事人共同提起上訴者,其訴訟標的價額自應合併計算。

資料10(甲說)

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805號裁定要旨:

上訴利益之額數與訴訟標的之價額,係屬二事,上訴利益為上訴人於上訴程序所得受之客觀利益,計算上訴人之上訴利益,應以其上訴聲明範圍內訴訟標的之價額為準。

  • 發布日期:111-04-15
  • 更新日期:111-04-15
  • 發布單位:臺灣高等法院文書科
回頁首